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,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!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,请使用这些浏览器。
chrome
Firefox

工具栏

关于第二品牌,抛给小鹏汽车三个绕不过的问题

“新品牌终于到了可以对外分享的阶段了。”不像蔚来汽车第二品牌一直在风口浪尖,小鹏汽车的第二品牌,是从CEO何小鹏口中主动公布的。

说2023年是小鹏汽车绝地反击的转折点,一点不为过:对内部腐败“动刀”,萧墙之祸迎刃而解,何小鹏和王凤英建立起绝对的威信;渠道彻底整改,回归直营和代理两条路,G6修复了G9的滑铁卢,月销量从1万掉到5000多辆,再重回2万多,全年交付量和营收双涨。

那条散口的绳子,在断的边缘,终于又扭成一团聚力。但即便如此,这时才来宣布“第二品牌”今年切入市场,会不会太晚?

而且,小鹏要抢的是最卷、最难撼动的主流市场。根据何小鹏的描述,第二品牌会主攻10-15万价格区间,首款是A级紧凑车,将承接小鹏最擅长的智驾基因,并在这个价格段“智驾体验做到极致”,同时要出口全球。

“时至今日,我们终于准备好了,相信这个品牌将是颠覆创新的全新物种,敬请期待。”何小鹏分析得确实有理,要在10-15万玩出智能化的花来并不容易,等于带着镣铐要把舞跳好,背后得要有极深厚的体系能力,长远也要有规模化支撑。

更何况,市场环境的激烈程度,远非小鹏汽车埋头“勤修内功”就能破的。套用前段时间很火的一句:“何总,外面都是比亚迪、吉利、长安、奇瑞,我们打得过吗?”10-15万元区间都是什么对手,小鹏汽车只要讲好了这三个核心问题,才好谈颠覆。

第一,同样“智能化”,与主品牌的区隔度在哪?

其实,小鹏一直没放弃在15万市场的探索,但之前都不算成功。

有多少人知道小鹏G3i,在2023年底就停产呢?而另一台市场起步价在15万级的小鹏P5,去年第三季度起的销量就逐渐下降,今年前两个月,销量更呈断崖下降之势。不排除P5为让道“第二品牌”而逐渐退市的因素,但市场优惠1.2万过后,也很难打赢零跑C01、启源A07这些价格相仿、但大一圈的“后起之秀”。

所以,G3i、P5可以看作小鹏汽车在启动第二品牌之前,对15万级市场两次不成功的探索。但这次小鹏是有备而来,早前何小鹏曾公布今年下半年,小鹏汽车的高级别辅助驾驶智能硬件成本将下降50%。而今年第二季度,AI智驾大模型也会量产上车,并在第二品牌整合滴滴造车的技术基础上,加入小鹏自研的XNGP、智能座舱等智能软件能力,相比P5,小鹏目前对供应链的话语权更大,成本的确能随大规模而下降。

这就衍生了个矛盾问题,小鹏的主品牌和第二品牌的区隔在哪里?去年小鹏G6和X9的成功,在于它让小鹏重新回到性价比路线,X9高配虽然超过40万,但产品力足以对标快56万的理想MEGA。更何况在价格战下,小鹏如今已把“旗舰SUV”G9打到26.39万。专注高端和服务的蔚来,说要建20万区间的第二品牌是合理,毕竟两者的区隔度高;相反在消费者心中,性价比是小鹏赢得市场最明显的标签。它不像蔚来、理想一样,在细分市场树立起稳固的高端形象。若第二品牌要讲求性价比,那么在一定程度上,会内耗小鹏汽车的市场声量,除非小鹏主品牌往上攻,而且未来的高端车型要得到广泛认可

“未来18个月到更长时间,高等级智能驾驶拐点会到来”。从何小鹏近来的发言,不难推断“第二品牌”把宝押注在智能化拐点上。笔者从没怀疑小鹏智驾水平第一梯队的实力,但第二品牌要一鸣惊人,必须在智驾上有个人的本领,因为其他板块并不是小鹏的强项;如果太厉害了,又会抢了主品牌的风头。

而且尴尬的是,即便在最长板的智驾领域,小鹏也没强大到把华为、特斯拉甩在一边,车型在市场上更远远谈不上话语权,如果主流品牌往下压时,小鹏只能被动跟随。此时,第二品牌要做到技术创新、销量和品牌形象都不容错失,而且权衡主品牌有区隔度,不是简单复制和下放,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

第二,10-15万级市场的痛点,究竟是什么?

10-15万级区间的消费者,痛点是高等级的智能驾驶,还是大空间开得舒适?

小鹏汽车之前也吃过这样的亏,带激光雷达高配P5高达25万就曾遭到冷遇,就是跳出了消费者对一台紧凑轿车的需求,“硬塞”光鲜亮丽的智驾,导致两头都不讨好,A级定位都打到B级价格去了,固然吸纳不到A级车消费者;而买B级车的人,也不会卷配置而选择,都这个价位了,不如老老实实选空间更大的P7?

所以无论是新能源,还是燃油时代,手拿10-15万元买车的潜客,先是选无硬伤适合通勤,其次考虑的是性价比。尤其是在品牌力差不多差不多情况下,哪家多了倒车影像、车机顺滑一点,用户就可能买。10-15万区间的重点,不是奔着创新和智能,而是像“工具车”一样的无短板中庸车型,找到大家的最大公约数,做广市场占有率才有钱赚。

即便小鹏把枪头对准年轻群体对经济车型智驾“有需求,无产品”痛点,也是一部分的细分市场。以往15万以下的燃油、插混车型,主打“年轻人的第一台车”,多数在运动风格下文章,真正活成爆款的没几个。因为尺寸、价格的限制摆在那了,如果突出运动设计、动力长板,那么其他要素只能迁就,实际吸纳的受众,远不如中庸“工具车”的规模。

现在的“智能化”,就如同运动化套路,是锦上添花的一项。没错,小鹏也可以利用自身的技术领先和成本优势,让智驾成本快速降低50%;但别忘了,其他垂直体系整合能力很强的比亚迪、吉利、长安,同样也具备这样的能力。奕派eπ007、启源A07等已经把中大型纯电车的价格压到了13万级,更强悍的是他们的主品牌都有实力,能经得起旷日持久的“价格战”

零跑、哪吒就是很好的例子,这两年在市场价格战的带动下,实际拖到20万以下的“性价比”路线,这也是没有话语权的新势力,在头部自主品牌下压之后的无奈选择。在价格战越打越烈当下,10-20万市场的固化程度肯定更大。现在比亚迪的王朝和海洋矩阵,在完成体系下移后,并明显不是打合资品牌油车了,而是巩固其在主流市场的领导地位。数据也证明这一点,2023年10-20万元市场销量同比增长7%,有大约66万辆的净增量,而比亚迪一家贡献了超过73%。

就像比亚迪都快打扫战场了,这时小鹏“第二品牌”才冒出来吆喝市场,在场的玩家笑而不语?

第三,在未盈利的漫长周期谈“第二品牌” ,只为生存考虑?

恕我直言,即便“内忧外患”那么多,小鹏汽车仍要构建“第二品牌”,并不是15万区间有多么美好,而是为了钱和生存欲望。

刚公布的2023年度财报,小鹏汽车全年营收、交付量处于“涨势”,但亏损也持续扩大达到103.8亿元,全年整体毛利率虽然刚从负得正,但整车的毛利率依然跌至-1.6%,同比下降11%。从具体车型来看,去年第三、第四季度主要跑量的小鹏G6,也是卖一台亏一台的节奏。即便2024年销量能翻一番,也只是20万辆,要拨乱反正甚至盈利,并不现实。

相反,此时引入的第二品牌,更像一枚进攻的棋子:第一,加速打开下沉市场,计划今年第三季度门店扩张至600家,新增覆盖40个三线甚至更低的城市,第二品牌肯定扮演最重要的角色;第二,第二品牌的是扩大自己规模,平摊智能驾驶研发成本的最好方式。过平台化研发和规模效应,小鹏汽车预计降本将超过25%。第三,小鹏汽车进入大产品周期,未来3年推出10多款全新车型,如无意外,第二品牌的基盘更大,用一茬一茬新车战略,给资本市场的憧憬也更好。

在竞争进入淘汰赛阶段,为生存拓展战线,并不为过。但最怕是扩张过度,就像一位将军刚攻陷了一城池,根基未稳,粮草弹药也并非充足,就要去拉开战线。我们无法得知“第二品牌”是否仍坚持纯电策略,还是把风口的增程插混也考虑,但市场“油转电”速度不及预期快,纯电市场来到瓶颈,确是现实。

更重要的,不要再现“背刺”车主的一地鸡毛。曾顶着“全球首款激光雷达量产车”头衔的小鹏P5,买了高配车型的车主,并不能享受上市时承诺的小鹏最新XNGP功能,最后小鹏只是给了2万元代金券息事宁人。很明显因为成本受限,P5当时没有芯片算力、传感器数量等硬件配置考虑进去,最终导致激光雷达宣传大于实际。如今,第二品牌定调“年轻人的第一台AI智驾汽车”,也有10-15万元的大前提,为骨感现实埋单的又是车主?

上周,在公布2023年财报和“第二品牌”产品规划后,小鹏汽车美股累计周跌11.62%,港股累计周跌8.6%。

写在最后

的确,过去一年围绕小鹏汽车的基本都是好消息,在“问理蔚小零氪”的主流新势力中,小鹏汽车也是最有资格以智能化突围下沉市场的,小鹏汽车在手现金储备达457亿元,手有余粮,做事不慌。

但要“第二品牌”故事按照既定的版本走,并没那么容易。尤其是小鹏的核心“智能化”标签,受到华为系的猛烈冲击后,未来的发展,多了一步一惊心的节奏。

内容由作者提供,不代表易车立场

收藏

收藏成功 !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

活动推荐

广告
  • 奖 
  • 抢 
  • 奖 

相关车型

CopyRight © 2000-2023 BitAuto,All Rights Reserved.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   购车咨询:4000-168-168 (周一至周日 9:00 – 21:00) 法定假日除外